“重新布置后的子弹厂遗址体验感和场景感很强,再加上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员任双妮老人讲解,让我们多维度追忆起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感悟初心使命。”游客张宣告诉记者,这次把孩子也带来了,让他们通过现场走访传承革命精神,走好人生路。
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有了通往外县的便捷通道后,方便了武安和邢台两地人民的往来,一举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也铸就了不畏艰险、穷则思变、敢教穷乡换新颜的太行新愚公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红色基因的传承。
村党支部书记冯海菊认为,一定要将南就水的红色资源转变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红色动力”。今年以来,她带领村民不断完善子弹厂遗址布展装修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并统筹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融合发展,结合实际谋划产业项目,推动集体经济增长,力争让“红色名村”成为红色文化旅游小镇。
后来,南就水又在上级的帮助下,修通了邢左路方向的水泥路,结束了没有公路的历史。
遍播革命火种,在南就水这片热土上,排除万难造子弹、宁死不屈掩护子弹厂、军民“风雨同舟”等历史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
昔日革命圣地,今朝发展热土。眼下,子弹厂旧址迎来一波波群众的同时,也享受起红色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1940年,军工部为保障枪弹厂的安全及进一步扩大子弹生产,将原下赤峪子弹厂的部分人员和设备分批迁往南就水村设立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子弹厂,代号“煤炭窑”,沈丁祥任厂长。
沈丁祥厂长组织工人和该村骨干民兵采取分头行动的方式拆下所有机器,分散埋在庙后山沟里。同时指定一批同志在指定的一段河滩里负责把库存的旧弹壳、铜元等生产原料各自找地点分散埋藏,做好伪装标记。还将职工组织起自卫队,与军工部一起连夜撤退,上了左会山,攀山越岭,翻过十八盘,沿岭向南绕出敌人包围圈,到武乡县韩北一带隐蔽待命。
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子弹厂遗址
期间,在李全的带动下,上至99岁的老人,下至能干活的儿童,男女老少都义务上阵,12年间无一人伤亡。
自1994年6月开始,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全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硬是用铁锨挖、铁镐撅,肩挑背扛,历经12年,终于在2006年10月凿通了324米长的贼道岩过山隧道。如今,驱车穿过这条连接武安和南就水村的隧道,仅用10分钟。
革命遗址、遗迹是固化的党史和革命史,是教育后人不忘历史、传承优良革命传统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教材。新时代的南就水人丈量红色印记,赓续奋斗精神,依托村里的原始自然环境以及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正在让红色文化焕发生机。
据“黑龙背惨案”唯一幸存者和见证者任双妮回忆,5月22日,阴雨绵绵,部分群众因找石岩避雨,转移到离村十余里的没门沟黑龙背。5月25日上午,敌人进抵南就水搜查,却只在庙沟沙坪上挖出一个铁轮子,顿时恼羞成怒,于是大举搜山。
敌人从三面合围,把隐藏在黑龙背山头的几十名村民用刺刀逼到悬崖边上,逼问他们子弹厂设备的掩埋地点。为掩护八路军,南就水村民面对敌人的刺刀和枪口宁死不屈,无一人吐露子弹厂的下落,彻底激怒了敌人。全村31户125口人中,46人惨遭杀害。全村240间房子,被烧毁218间,其他财产损失无法计算。
打红色牌、走特色路,发展红色产业有甜头更有盼头。如今,仅有90多户260多口人的南就水已有10余家农家乐,村民也有了新的身份——土特产品营销员、导游。托旅游的福,村民的口袋越来越鼓。
村民宁死不屈掩护子弹厂
红色资源是党史教育的“活教材”。随着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南就水也掀起了红色资源开发的热潮,红色旅游规模即将不断扩大。为避免红色旅游项目仓促上马、同质化严重、效果不好等问题,南就水可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来推进红色旅游。
在一无厂房、二无设备的条件下,八路军和村民捡来弹壳,用木炭、土硝、硫磺配成火药,用铜钱做成弹头,硬是在老百姓的民房里生产出复装子弹。后来,他们还生产出装配子弹的机器。复装子弹虽然是“二手货”,,但在那个弹药匮乏的年代却是弥足珍贵。子弹厂在南就水战斗2年多时间,生产出的子弹为抗战作出了很大贡献。
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文静
记者手记
子弹厂就建在村子中街,由两所大院组成,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第一区用于八路军居住及生产子弹;第二区为弹药库,设在街内的秘密地下室。据信都区直工委四级调研员、党史专家吕恒静说,当时生产的子弹用的黑火药易燃易爆,地下室比较阴暗,选作弹药库相对安全。
南就水村南与邯郸武安市活水乡牛心山村隔山相望,隔在其间的“贼道岩”山海拔近1380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原来只有一条山路,是抗战时期的交通要道,步行大约要走上两个多小时。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7g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