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龍江“十八連网页传奇bt版豐”看糧食安全“壓艙石”分量

以秸稈碎混還田和增施有機肥為核心的培育模式,採用秸稈和有機肥混合翻混、鬆耙碎混核心技術,通過玉米大豆輪作,配套免耕覆蓋等,達到了肥沃耕層的效果。專家介紹,這種模式適合黑龍江省第四、五積溫帶約4000萬畝耕地。6年的示范結果顯示,大豆增產11.3%以上,玉米增產10.5%以上,有機質提高2.4克千克,肥沃耕層達到了30厘米以上。

作為全省農業龍頭單位的黑龍江省農科院一直高度重視種子問題,始終堅持把良種創新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核心,不斷豐富寒地農作物種質資源類型。目前,黑龍江省農科院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在全省覆蓋面積穩定在每年1億畝左右,佔全省播種面積50%以上。

今年秋收時,在北大荒集團紅衛農場有限公司的一處農業先行示范區,3台無人駕駛智能聯合收割機自動轉彎,在稻田裡發出隆隆轟鳴聲。紅衛農場有限公司農機科科長李岩說,借助北斗導航衛星定位,無人駕駛收割機每天可收獲70畝左右,與傳統收割相比,提高了收獲精度,作業質量標准更高、收獲損耗更小,減輕勞動強度。

去年以來,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共建設了6個“無人化農場”示范點,可以實現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智能化葉齡診斷等。當地的農業技術人員正在加快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建設,為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技化助推農業高效運行

在廣袤的黑土地上,機械減損、保護性耕作……現代農業科技和大數據應用在農田裡“大顯身手”,讓糧食生產更有“科技范兒”,收獲質量更高,農民秋收更輕鬆。

“品種更新是糧食增產的不竭動力。”段蘭昌說,“龍墾2021”等墾川香系列水稻新品種、“墾沃6339”“科沃931”等玉米新品種、“龍墾310”“龍墾3092”等大豆新品種在生產上均有優異的表現,為品種迭代更新注入了活力。

黑龍江省探索形成以秸稈翻埋還田和覆蓋免耕等模式為主的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這些模式可以基本適應全省所有耕地。

黑龍江省八五〇農場第三管理區種植戶武洪巍今年種了302畝玉米,收獲307.8噸。“每畝一噸,實現‘噸糧田’,除了管理好、天幫忙,選擇高產新品種也是關鍵。”她說。

聽到這個數據,綏化市北方大豆科研所所長曹巨金露出笑容。他說:“大豆單產低一直是制約我國大豆產業振興的重要因素,試驗高產品種彰顯了我國大豆新品種的高產潛力,有利於大豆種業振興,提升種植效益。”

近年來,黑龍江不斷完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向機械化、科技化要產能,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排頭兵。黑龍江省富錦市長安鎮高家村種糧大戶姚洪田今年種了330畝水稻,畝產量達到1200斤。姚洪田說,這主要得益於農業科技的推廣、品種的改良。

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種源基地是糧食增產可靠保障。”北大荒集團農業發展部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段蘭昌說,背靠4400多萬畝優質良田的北大荒集團,在種子育、繁、推一體化發展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優質水稻、大豆、玉米品種擴繁提供了保障。

2020年,黑龍江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8.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據統計,近年來,北大荒集團通過審定農作物新品種近200個,自主研發的優質水稻品種累計推廣1000多萬畝。

黑龍江省北安市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今年秋收用衛星導航的大農機收割玉米,合作社理事長李富強說,聯合收割機集合世界上一流的收獲機械科技,裝有衛星定位自動導航系統。在駕駛艙可以看到,玉米的水分、產量、收獲面積在司機邊上的顯示屏上實時更新。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環境與耕地保護站了解到,黑龍江省通過在海倫、樺川等4個縣(市)示范秸稈翻埋還田黑土層培育模式,6年平均玉米增產約10.2%,大豆增產約12.3%,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3.2克千克,黑土層保護深度在30厘米至35厘米,達到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要求。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7g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